中国企业应对欧盟碳关税挑战,需从 “短期合规降本” 和 “长期低碳转型” 双维度发力,结合自身行业特性(尤其是电力、钢铁、铝业、水泥、化工、氢等重点行业)制定策略,具体可分为以下五大方向:
一、夯实基础:完善碳排放数据管理与合规能力
欧盟碳关税(CBAM)的核心前提是 **“碳足迹可追溯”**,企业需先解决 “算得清、报得准” 的问题,避免因数据不合规导致额外成本或贸易受阻。
- 建立全链条碳足迹核算体系
按照欧盟《产品环境足迹(PEF)指南》等标准,梳理产品从原材料采购、生产制造、运输到出口欧盟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(Scope 1/2/3),尤其是此前容易被忽视的 “上游原材料碳足迹”(如钢铁企业的铁矿石开采、电力企业的煤炭采购)。可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(如 SGS、必维)协助核算,确保数据符合欧盟认证要求。 - 搭建数字化碳管理平台
通过物联网(IoT)、大数据等技术,实时监测生产环节的能耗、碳排放数据(如钢铁的高炉煤气回收、化工的尾气处理),实现数据自动采集、分析与上报,减少人工统计误差,同时为后续碳减排提供数据支撑。 - 提前熟悉 CBAM 申报流程
关注欧盟委员会每年更新的 CBAM 实施细则(如 2026 年正式全面征收后的申报周期、配额计算方式),指定专人或团队负责对接欧盟海关、税务部门,确保按时完成碳足迹报告、关税申报等流程,避免因流程失误产生罚款。
二、短期降本:优化生产与供应链,降低直接碳成本
在低碳技术完全落地前,企业可通过 “精细化运营” 减少碳排放总量,直接降低需缴纳的碳关税金额,缓解短期成本压力。
- 优化能源结构,替代高碳能源
优先使用绿电(如风电、光伏)替代传统火电,例如钢铁企业可建设厂内光伏电站,或向第三方采购绿电证书(REC);化工、铝业等高耗能行业可探索 “绿氢替代灰氢”,减少生产过程中的 Scope 1 碳排放(直接碳排放)。 - 提升生产效率,减少能源浪费
引入节能设备(如高效电机、余热回收系统),优化生产工艺(如钢铁行业的短流程炼钢替代长流程、水泥行业的协同处置固废技术),降低单位产品能耗。以钢铁企业为例,短流程炼钢(用电炉)的碳排放仅为长流程(用高炉)的 1/5 左右,可大幅减少碳关税缴纳额。 - 重构低碳供应链,分摊碳成本
与上游供应商协商 “低碳合作”,优先选择碳足迹较低的原材料(如低排放的铁矿石、再生铝),甚至通过签订 “碳成本共担协议”,将部分碳成本传导至供应链上游;同时,优化物流环节(如采用铁路、海运替代公路运输,或选择低碳航运公司),减少运输环节的碳排放(Scope 3)。
三、长期转型:加大低碳技术研发,构建核心竞争力
欧盟碳关税的本质是 “以碳定价倒逼产业升级”,企业唯有通过技术突破实现 “低碳化”,才能从根本上摆脱碳关税束缚,甚至形成新的竞争优势。
- 聚焦重点行业核心技术攻关
针对自身行业的高碳环节定向研发:- 钢铁 / 水泥:研发碳捕集、利用与封存(CCUS)技术,将生产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回收(如用于驱油、制造碳酸饮料);
- 化工:开发生物基原材料(如用植物淀粉替代石油基原料),减少化工产品的生命周期碳排放;
- 铝业:推动 “再生铝产能扩张”,再生铝的碳排放仅为原铝的 1/20,且成本更低。
可联合高校、科研机构(如中科院、清华大学环境学院)成立专项实验室,或通过 “产学研合作” 加速技术落地。
- 布局绿色产品与服务,开拓新市场
基于低碳优势开发 “碳友好型产品”,例如钢铁企业生产 “绿色建筑用钢”、化工企业推出 “低碳塑料”,并通过欧盟的 “绿色产品认证”(如欧盟生态标签 ECOLABEL),在欧盟市场打造 “低碳溢价” 品牌 —— 部分欧盟消费者和企业(如宜家、宝马)愿意为低碳产品支付 10%-20% 的额外价格,反而能提升产品利润率。
四、外部协同:借助政策支持与国际合作,降低转型压力
企业应对碳关税并非 “单打独斗”,可充分利用国内政策红利与国际合作资源,分摊转型成本、规避风险。
- 申领国内绿色政策补贴与金融支持
对接国家及地方的 “双碳” 政策:例如申报 “绿色制造体系示范企业”“低碳试点项目”,获取专项补贴;通过 “绿色信贷”“碳中和债券” 等金融工具,以更低利率获得低碳技术研发资金(如工商银行的 “CBAM 应对专项贷款”)。 - 参与碳市场交易,抵消部分碳成本
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及地方试点碳市场(如广东、上海),通过节能改造产生的 “碳配额盈余” 在市场出售,或购买经核证的自愿减排量(CCER,如林业碳汇),抵消部分需缴纳的欧盟碳关税(需注意欧盟对 CCER 的认可范围)。 - 加强与欧盟企业、行业协会的沟通
加入中欧碳领域合作平台(如 “中欧绿色低碳伙伴关系”),与欧盟同行交流 CBAM 应对经验;通过行业协会(如中国钢铁工业协会、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)向欧盟委员会反馈企业诉求,推动 CBAM 规则向更公平、合理的方向调整(如争取将中国国内碳价纳入 CBAM 抵扣范围)。
五、市场多元化:降低对欧盟市场依赖,开拓 “低碳友好型” 新市场
若欧盟碳关税成本过高,企业可通过 “市场分散化” 策略,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,同时开拓对低碳产品接受度高的新市场。
- 深耕国内市场与 “一带一路” 低碳市场
国内 “双碳” 目标下,绿色建筑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对低碳原材料(如绿色钢铁、低碳铝)需求激增,企业可转向国内供应链;同时,开拓 “一带一路” 沿线国家(如东南亚、中东)市场,这些地区对高碳产品的限制较少,且基建需求旺盛,可缓解欧盟市场的出口压力。 - 布局其他发达国家的 “碳友好” 市场
除欧盟外,日本、韩国、加拿大等国也在推进碳关税或碳边境调节机制,企业可提前按照这些国家的碳标准(如日本的 “碳足迹制度”)优化产品,实现 “一次改造,多市场适配”,避免重复投入。
总结
对中国企业而言,欧盟碳关税既是 “压力测试”,也是推动低碳转型的 “催化剂”。短期需通过 “合规、降本、避风险” 应对冲击,长期则需通过 “技术研发、产品升级、市场多元化” 构建低碳核心竞争力。最终,能够主动拥抱低碳转型的企业,不仅能规避碳关税风险,更能在全球 “双碳” 浪潮中抢占先机,成为行业的长期赢家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