碳中和相关技术服务围绕 “碳核算 - 碳减排 - 碳抵消 - 碳管理” 全生命周期展开,覆盖能源、工业、建筑、交通等多行业,旨在帮助企业、园区、区域等主体科学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。具体可分为六大核心类别,各类别下包含细分服务方向及应用场景:
一、碳核算与碳足迹追溯服务
这是碳中和工作的 “基础前提”—— 只有明确 “碳从哪来、排了多少”,才能制定针对性减排策略,核心是解决 “算得准、可追溯” 的问题。
- 全维度碳核算服务
- 按核算主体:企业碳核算(覆盖 Scope 1 直接排放、Scope 2 外购能源排放、Scope 3 上下游间接排放,如原材料采购、产品运输)、园区碳核算(整合园区内企业、基础设施、生活排放)、区域 / 城市碳核算(统计行政区域内工业、建筑、交通、居民生活等全领域排放)。
- 按核算标准:依据国际(ISO 14064、GHG Protocol)、国内(《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》《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》)或行业特定标准(如欧盟 PEF 产品环境足迹、国内钢铁 / 水泥行业核算细则),提供定制化核算报告,支撑碳排放报告披露(如上市公司 ESG 报告、碳市场履约申报)。
- 产品碳足迹(PCF)追溯服务
- 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:从原材料开采(如钢铁的铁矿石开采)、生产制造(如化工的合成环节)、仓储运输(如公路 / 海运的燃油消耗)、产品使用(如家电的电力消耗)到废弃处置(如塑料的焚烧排放),量化每环节碳排放量。
- 应用场景:帮助企业打造 “低碳产品标签”(如食品行业的 “碳足迹溯源码”、汽车行业的 “整车碳足迹报告”),满足欧盟 CBAM、美国加州碳市场等贸易场景的碳披露要求,或适配国内 “绿色产品认证” 需求。
- 碳数据核查与验证服务
- 第三方核查:由具备资质的机构(如 SGS、必维、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CQC)对企业 / 产品的碳核算数据进行审核,验证数据真实性、完整性(如核对能源消耗台账、生产台账与碳排放数据的匹配性),出具具有公信力的核查报告,用于碳市场履约、ESG 评级、政策补贴申请等。
二、节能降碳技术服务(直接减排核心)
聚焦 “减少能源消耗、优化能源结构”,通过技术改造降低直接碳排放,是多数高耗能行业(工业、建筑、交通)减排的核心路径。
- 能源结构优化服务
- 绿电替代方案:为企业 / 园区设计 “自发绿电 + 外购绿电” 组合方案,如建设分布式光伏 / 风电电站(含选址、并网申请、运维)、采购绿电证书(REC)或绿电交易(如通过国内绿电交易平台购买风电 / 光伏电力),替代传统火电,降低 Scope 2 碳排放。
- 绿氢 / 生物质能应用:针对化工、钢铁、交通等行业,提供绿氢制备(电解水制氢,搭配光伏 / 风电供电)、储存、运输及应用方案(如钢铁行业用绿氢替代焦炭炼铁、重卡用绿氢燃料电池替代柴油);或提供生物质能替代方案(如造纸厂用秸秆替代煤炭供热、酒厂用酿酒废料发酵产沼气发电)。
- 工业节能改造服务
- 高耗能行业定制方案:
- 钢铁:短流程炼钢技术改造(用电弧炉替代高炉,配套废钢回收体系)、余热余压回收(如利用高炉煤气发电、转炉余热供暖);
- 水泥:协同处置固废技术(利用生活垃圾、工业废渣替代部分石灰石原料)、低温烧成工艺改造;
- 化工:循环水系统节能(优化水泵 / 冷却塔效率)、工艺尾气余热回收(如合成氨装置的余热发电)。
- 节能设备升级:提供节能设备选型、安装与运维服务(如高效电机、变频空调、LED 照明、光伏直供充电桩),并通过能耗监测系统(IoT 传感器 + 大数据平台)实时跟踪节能效果。
- 高耗能行业定制方案:
- 建筑 / 交通低碳化服务
- 建筑领域:绿色建筑设计(如被动式建筑节能、光伏建筑一体化 BIPV)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(外墙保温、门窗节能升级)、建筑能源管理系统(实时监控空调、照明能耗,智能调节);
- 交通领域:新能源交通工具替代(如企业车队替换为电动车 / 氢燃料电池车)、物流路径优化(减少空驶里程,降低燃油消耗)、充电桩 / 加氢站布局规划(支撑交通能源转型)。
三、碳移除与碳抵消服务(兜底减排手段)
当直接减排难以覆盖剩余碳排放时,通过 “移除已排放的碳” 或 “购买外部碳减排量” 实现碳中和,是碳中和目标的 “兜底保障”。
- 碳捕集、利用与封存(CCUS)技术服务
- 全链条服务:涵盖 CCUS 项目的可行性研究(如排放源浓度评估、封存场地选址)、工程设计与建设(如捕集装置、输送管道、封存井)、运营与监测(如二氧化碳纯度检测、封存安全性监控);
- 行业应用:针对火电、钢铁、水泥等高碳行业,提供 “碳捕集 + 利用” 一体化方案(如将捕集的 CO₂用于驱油、食品级 CO₂生产、混凝土碳化养护),既减排又创造经济价值。
- 林业碳汇与生态碳汇服务
- 林业碳汇项目开发:帮助企业 / 区域设计林业碳汇项目(如人工造林、森林抚育、湿地修复),对接国内 CCER(核证自愿减排量)或国际 VCS(核实碳标准)、GS(黄金标准)等机制,完成项目备案、监测、核证,生成可交易的碳汇量;
- 碳汇交易对接:搭建碳汇供需平台,连接碳汇项目方(如林场、湿地保护区)与需求方(如需要抵消碳排放的企业、个人),完成碳汇购买与抵消认证(如出具 “碳中和证书”)。
- 其他碳抵消服务
- 可再生能源碳汇:开发风电、光伏项目的额外性碳减排量(如偏远地区光伏项目替代柴油发电的减排量),生成 CCER 或国际碳信用;
- 碳普惠项目服务:针对中小微企业、公众的低碳行为(如绿色出行、垃圾分类),设计碳普惠核算体系,将分散的低碳行为转化为可量化的碳减排量,对接企业碳抵消需求(如互联网企业购买碳普惠量用于 “碳中和办公”)。
四、碳中和规划与路径设计服务
为不同主体(企业、园区、城市)制定 “量身定制” 的碳中和路线图,明确减排目标、阶段任务与实施路径,避免盲目转型。
- 主体定制化规划服务
- 企业碳中和规划:结合企业行业特性(如高耗能 vs 轻资产)、业务布局(国内 vs 国际市场),设定短期(2025 年碳达峰)、中期(2035 年减排 50%)、长期(2060 年碳中和)目标,分解各业务板块(生产、供应链、销售)的减排任务,配套技术选型、投资预算与效益测算(如节能改造的投资回收期)。
- 园区 / 城市碳中和规划:整合区域内能源、工业、建筑、交通等资源,设计 “源网荷储一体化”(如园区光伏 + 储能 + 微电网)、“产业低碳协同”(如钢铁厂余热供应周边建筑供暖)、“低碳基础设施布局”(如充电桩、垃圾焚烧发电站)等系统性方案,支撑区域碳达峰目标。
- 行业专项路径设计
- 针对高耗能行业:如钢铁行业 “长流程转短流程 + 绿氢炼铁 + CCUS” 路径、水泥行业 “原料替代 + 低碳烧成 + 碳捕集” 路径;
- 针对服务业:如物流行业 “新能源车队 + 智能路径规划 + 碳汇抵消” 路径、互联网行业 “绿色数据中心(液冷技术)+ 远程办公减碳” 路径,确保路径符合行业技术发展趋势与政策导向。
- 政策与标准适配服务
- 政策解读:跟踪国内外碳中和政策(如国内 “双碳” 目标配套政策、欧盟 CBAM、美国通胀削减法案),帮助企业规避政策风险(如碳关税成本)、争取政策红利(如补贴、税收优惠);
- 标准对接:指导企业适配国际国内碳中和标准(如 ISO 14067 产品碳足迹、国内《碳中和评价规范》),确保碳中和成果被认可(如企业碳中和声明通过第三方验证)。
五、碳管理数字化与咨询服务
通过数字化工具提升碳管理效率,结合专业咨询解决碳中和过程中的复杂问题(如 ESG 披露、碳金融对接)。
- 碳管理数字化平台服务
- 核心功能:涵盖碳数据采集(对接企业 ERP 系统、能源计量设备,自动抓取能耗数据)、碳核算自动化(内置多标准核算模型,一键生成 Scope 1/2/3 报告)、减排项目管理(跟踪节能改造、CCUS 项目的减排进度与效益)、碳资产监控(实时查看碳配额、碳汇量的价格波动与收益);
- 应用场景:帮助企业实现 “碳数据可视化管理”(如 Dashboard 实时展示碳排放趋势),支撑碳市场履约、ESG 报告披露、内部碳考核(如部门碳配额分配与考核)。
- ESG 与碳信息披露咨询
- 报告编制:协助企业编写 ESG 报告(如 GRI 标准、香港联交所 ESG 指引、国内《企业 ESG 披露指南》),重点优化 “环境维度” 内容(如碳排放数据、减排目标、碳中和进展);
- 披露策略:根据企业上市地(如 A 股、港股、美股)或客户要求(如欧盟大客户的碳披露要求),定制披露内容与频率,提升 ESG 评级(如 MSCI ESG 评级、富时罗素 ESG 评级)。
- 碳金融与碳交易咨询
- 碳资产开发:指导企业开发可交易的碳资产(如 CCER 项目、林业碳汇项目),对接国内碳市场(全国碳市场、地方试点)或国际碳市场(如欧盟碳市场 EU ETS、英国碳市场),实现碳资产变现;
- 碳金融工具对接:协助企业申请绿色信贷(如 “碳中和专项贷款”)、发行绿色债券(如 “低碳转型债券”)、参与碳期货 / 期权交易(规避碳价波动风险),降低碳中和转型的资金压力。
六、碳中和能力建设与培训服务
为企业、政府、社会组织等提供专业知识培训,提升相关人员的碳中和认知与实操能力,保障碳中和工作落地。
- 定制化培训服务
- 针对企业:面向管理层(碳中和战略规划、政策解读)、技术层(碳核算方法、节能改造技术)、执行层(碳数据采集、碳管理平台操作)提供分层培训,案例结合实操(如模拟企业碳核算流程、CCUS 项目经济性分析);
- 针对政府 / 园区:培训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制定、区域碳核算方法、低碳项目审批与监管(如园区低碳企业认定)、碳市场机制解读(如碳配额分配规则)。
- 认证与资质辅导
- 个人资质:辅导员工考取碳中和相关认证(如 ISO 14064 核查员、碳管理师、ESG 咨询师),提升团队专业能力;
- 企业资质:协助企业申请 “绿色制造企业”“低碳试点单位”“碳中和示范项目” 等资质,增强品牌低碳公信力。
- 行业交流与案例分享
- 组织研讨会 / 沙龙:邀请行业专家、头部企业(如华为、宝武钢铁的碳中和团队)分享实践案例(如宝武钢铁的 “氢基竖炉炼铁”、华为的 “绿色数据中心”);
- 对标学习:组织企业赴国内外碳中和标杆项目(如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、国内苏州工业园区)实地考察,借鉴先进经验。
总结
碳中和技术服务的核心逻辑是 “从‘算碳’到‘减碳’,再到‘中和碳’”,覆盖 “数据 - 技术 - 管理 - 资源” 全链条。不同主体可根据自身阶段(如初期需碳核算、中期需节能改造、长期需碳中和规划)选择适配的服务,最终通过 “技术 + 管理 + 资源” 的协同,高效实现碳中和目标,同时抓住低碳转型带来的新机遇(如绿色产品溢价、碳资产收益)。
